我单位参加申报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传染病时空预警技术、工具及体系研究与应用”,现进行公示。公示期:2016年3月31日至2016年4月10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科技处反映。
联系人:王吉春
联系电话:010-58900236
E-mail:wjc98yf@163.com
中心科技处
2016年3月31日
附件: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传染病时空预警技术、工具及体系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含排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含排序):杨维中、李中杰、王劲峰、赖圣杰、廖一兰、胡茂桂、兰亚佳、马家奇、金连梅、周鼎伦、孙 乔、吕 炜、张洪龙、王丽萍、叶楚楚
项目简介(600—1000字,与申报书“项目简介”一致):
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复杂,如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及时、准确地探测到传染病暴发“苗头”,是全球传染病预警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2003-2014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WHO双年度项目等国内外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传染病预警技术研究团队,持续开展了传染病时空预警技术、工具及体系研究。项目组在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基于三维一体空间抽样理论,创新建立了复杂区域均值估算模型(MSN)(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1)和有偏样本总体估算模型(B-SHADE)(PLOS One, 2011),提高了预警数据源的代表性;从时间、空间和人群等多重维度,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空间方差的探索疾病及其相关(风险)因子之间关系的地理探测分析模型(Geodetector)(PLoS NTD, 2013)。以上三个模型已研发转化为工具包,公开发布供同行研究者下载使用(http://www.sssampling.org)。
二、创造性地将移动百分位数法时间预警模型(MPM)与空间扫描统计量(SatScan)组合为时空聚集性探测预警方法,探索疾病时空聚集性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我国不同流行水平与季节性特征的传染病暴发预警模型及其最优参数,有效解决预警空间定位不确切、不及时、易产生过度预警的问题(WHO Bulletin 2006;JAMIA 2012;BMC Infect Dis 2012)。
三、在全球率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涵盖数据处理、预警模型运算、预警结果自动发送、预警信号响应以及预警效果评价的传染病预警体系,并在我国首次成功研制覆盖全国范围的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在全国4000多家各级卫生疾控机构投入应用,提高了暴发应对的及时性,降低了暴发的发生规模(PLOS One 2014; Bulletin WHO 2014)。
项目组共计发表科研论文60篇,其中 SCI 收录英文文章 26篇,影响因子累计73.3,引用次数累计218次,其中他引203次;中文文章34篇,引用次数累计611次,其中他引562次。项目组主编了国内首部传染病预警专著——《传染病预警理论与实践》,并主编《空间抽样与统计推断》和英文专著《Spatial Data Analysis》共3部。项目组研发的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满足了不同地区对急性传染病暴发早期识别的需要,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综上,该项目历时12年,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是满足国家传染病防控战略需求的一项系统性研究工程,也是实现方法与技术研究、工具开发、体系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