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
全球专家齐聚博鳌 共商“全健康”框架下抗微生物耐药对策
发布时间:2025-08-20 作者: 流量次数:313

2025713日,2025全健康耐药监测论坛在海南博鳌乐城成功举办。论坛聚焦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汇聚国内外权威机构专家,共商应对全球性挑战——抗微生物耐药性(AMR)的监测与防控策略。

本次论坛由海南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海南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联合瑞金医院海南医院主办,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Swiss TPH)、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地理空间卫生杂志(Geospatial Health)等三十余国内外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会。论坛由海南热带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副院长周晓农研究员主持。

 

周晓农主任主持论坛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局长傅晟、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Thanawat Tiensin先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副主任童天朗在开幕式上致辞。

傅晟局长表示,期待论坛成果能在乐城落地生根,并希望与各方携手共建全健康创新实践平台,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傅晟局长作重要讲话

Thanawat Tiensin先生强调,热带农业中的微生物药物滥用是全健康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确保所有消费者都能获得安全、健康和营养的食物。这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安全,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ThTanawat Tiesnsin助理总干事作重要讲话

童天朗副主任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介绍了海南国际医学中心的定位与目标,并期望论坛能建立久的国际合作网络,为全球健康贡献力量。

 

童天朗副主任作重要讲话

主旨报告聚焦多元视角多位专家围绕全健康框架下的抗微生物耐药(AMR防控作精彩报告: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健康办公室宋俊霞处长作了题为Reduce the Need for Antimicrobials on Farms for Sustainable Agri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减少农场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需求,促进可持续农业食品系统转型)”的主旨报告。宋处长披露:农业领域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已构成全球性危机,若不加干预,2050AMR将致千万人死亡并造成3.5万亿美元年损失。为了支持农场层面的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启动"重塑农场倡议"框架,其中,五“好”措施是核心:即良好卫生服务、良好生产实践、良好替代方案、良好连接和良好激励。该倡议目前已在多国试点,如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乌干达等,同时在中国也举办了首届“重塑农场”全球决议,聚焦国家层面行动。

 

宋俊霞处长作主旨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技术官员Jessica Kayamori Lopes作了题为“Technical officer - One Health and Zoonotic Diseases Health Security and Emergencies(全健康与动物传染病健康安全和紧急情况)”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区域性健康突发事件,从生物危害到自然灾害,再到各种传染病,这充分说明“西太平洋地区”不仅仅是一个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庞大地区,更是一个面临着多重健康威胁的地区。她特别提到,在今年5月份达成的《大流行病协定》中“全健康”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这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成员国之间达成共识,将“全健康”纳入预防、准备和应对大流行病的框架中。世卫组织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设立多个跨国工作组,聚焦在六大优先领域(包括AMR),并联合多国推动卫生部门与动物卫生部门协作,识别跨领域治理空白。目前,西太平洋地区已形成“政策-技术-社区”三级联动模式,通过法律协定、区域协作与国家实践,将“全健康”从理念转化为系统性行动,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项目下沉至传统市场、农村社区,优先解决本地健康风险。

 

Jessica Kayamori Lopes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朱泳璋作了题为Systemic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China and Chongming Island(中国及崇明岛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系统性监测)”的主旨报告。朱教授首先为论坛与会专家们介绍中国的AMR监测网络,指出革兰氏阴性菌占据主导地位,前三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样地革兰氏阴性菌也是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这提示社区用药和医院用药均需要一体化管理。在动物源与伴侣动物监测方面,中国的AMR监测网络主要聚焦在猪、鸡、牛等食品动物以及犬猫等伴侣动物,重点监测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以及重点耐药基因(如mcr-1等)。最后,朱教授指出海南岛和崇明岛分属中国的第二、第三大岛屿,不仅是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还具备完整的“人-动物-环境”界面。他的团队已建立全界面的样本库,发现超70%的分离株对至少一种抗生素耐药,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接近90%,而宠物美容师、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群的携带率则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利用宏基因组学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追踪耐药基因的流动情况,发现一些可水平转移的新型耐药基因,并已经在蒙古和俄罗斯检出,提示存在跨境传播风险。

 

朱泳璋教授作主旨报告

海南热带病研究中心谢烽同志介绍了海南省全健康框架下的抗微生物耐药性监测结果首先,他指出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全域热带省份,其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将可能加剧耐药菌的扩散和持续。海南省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43家医疗机构开展年度AMR监测,但在社区人群、畜禽养殖、伴侣动物及环境介质等方面仍存在监测空白。通过回顾2016-2025年相关文献,发现99%的海南AMR监测数据来自人源样本,其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全国,而在基于环境界面的基因组学研究中鉴定出123个独特耐药基因,提示热带水体是新型耐药基因的“孵化器”。随后,他介绍团队在海南省AMR监测中的琼海市试点工作,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的阳性率约为4%,且地理分布呈流域集中趋势,需要警惕跨界面和跨地域的传播。最后,他提出倡议:建立基于“全健康”的省级 AMR 监测网络,实现早发现、早遏制,同时将基因组监测纳入常规 AMR 框架,构建统一、可持续、可比对的数据生态。

 

谢烽作主旨报告

圆桌讨论凝聚共识。在听取了专家报告后,与会代表围绕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建立AMR监测系统的基本需求;传统被动监测与“全健康”主动监测的核心差异;如何确保基层(养殖户、村医)参与并获益;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助力各国将监测数据转化为政策行动;青年一代对国际交流合作的期望。

 

圆桌讨论

论坛最后,周晓农主任向主办和支持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与会专家的贡献致以诚挚谢意。他表示,本次论坛为立足海南、深化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将加速推进海南省AMR系统监测体系及全健康”AMR行动计划的建设,期望未来将持续深化全球协作网络,强化数据共享与联合攻关,致力于产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AMR防控成果。

 

参与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合影